如何睡一场好觉?
这是 2018 年第 35 篇原创文章
本文共有:5104 字
前几天发了篇文章,讲:很多人对熬夜和早起,其实有所误解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「早睡早起」,如果你是夜型人,更适合你的,或许是「晚睡晚起」。这才是更自然的状态。
但这里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:
夜型人适合晚睡晚起,并不意味着,喜欢晚睡晚起,就是夜型人 —— 你很有可能只是单纯不想睡觉而已。
现代社会,手机和电脑统治了我们绝大部分时间。5月底高瓴资本发布的报告称:2017年,平均每个成年人每天在数字媒体上花费的时间长达 5.9 个小时,包括音频视频、社交媒体、数字内容等。
这其中,手机就占了 3.3 小时。
想一想,这 3.3 小时中,有多少时间,是你昏昏欲睡,却仍然坚持握着手机,被幽幽的蓝光照射着,不肯放手?
我们都活在信息焦虑的包围中。我们的大脑早已被这个环境,塑造成一个高敏感度、高响应度的机器,无时无刻不在攫取着信息,来满足缺乏刺激而造成的饥渴感。
我们不敢入睡,担忧旧的一天又不知不觉过去。而新的一天就像一头庞大的怪兽,总让我们觉得「还没有准备好」。
你是否总是觉得,这一天过得太快,自己似乎还没做什么,就已经到入睡时间了,感到非常不甘心?
你是真的喜欢黑夜,而还是因为怯弱,而不敢开始新的一天?
在高强度的压力驱使下,我们的问题往往不是「睡得晚」,而是「睡得浅」和「睡得少」。
所以,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,并不是强迫自己早点上床,然后在床上辗转反侧 —— 这只会造成迟迟无法入睡的折磨,让你再一次拿起手机,寻求新鲜信息的刺激。
而是:消除内心的焦虑、压力、紧张,真正睡一场好觉,让自己经历4-5个睡眠周期。
这样,才能让大脑彻底清除代谢的废物,重新构建突触联结;让身体进入彻底的恢复状态。
那么,如何才能提高睡眠质量呢?
—— 写这个话题,其实有点尴尬。
因为,我自己就常常受困于「睡眠质量不好」。我是典型的夜型人,随着太阳西坠,头脑越发清醒,晚上九点到凌晨两三点,是工作状态最好的时候,很多任务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。
但是,即使如此,也很难保证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。有一点时间还失眠,经常一整晚无法合眼,到了清晨才勉强睡2、3个小时,后果就是一整天的头痛。
好在现在已经改善很多了。
所以,这些既是理论,也是我的经验。希望能帮到你,真正地睡一场好觉。
1. 释放对未来的压力
我在 总抱怨没时间,你缺的究竟是什么? 中提到过:我们的大脑有一个「后台」,叫做隐性认知资源。每一天,当我们切换任务和焦点时,其实一部分工作没有被清空,它们被转移到「后台」里,仍然在进行运作。
这种模式有其好处:我们都经历过「灵光一闪」的时刻 —— 某个问题的解答突然从脑海里蹦了出来,这其实就是后台运作的作用。
但是,这些堆积起来的任务,同样会不断占满我们的隐性认知,从而挤压「前台」的显性认知(参考 Bugg & Scullin,2013)。
所以,为什么很多时候,明明感觉筋疲力尽,却一直睡不着,总觉得脑海里堆得满满的?多半就是由于,我们处理的事务太多,隐性认知被占满了。
它们积压在大脑中,会让大脑一直保持活跃,难以入睡。
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一个有效的方法,就是通过书写和记录,把它们释放出来。
心理学家 Pennebaker 做过大量相关研究。1997 年,他提出:在睡前书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忧虑,可以显著解决「回想」(ruminations)—— 也就是在床上辗转反侧,不断在心里念叨和复现 —— 从而帮助我们更快入睡。
2016 年,Pennebaker 和 Smyth 的研究再次指出:写下自己的压力和念头,对植物神经、肌肉放松和免疫功能的调整都有好处,能有效缓解自己的压力。
大量其他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:通过书写想法和念头,可以给大脑一个暗示,让大脑认为它们「已经被记住」,从而从隐性认知中释放出来。
那么,如何记录这些想法,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呢?
主要有这么几个注意点:
1)要记录「明天的待办事项」,而非「今天的日志」。
原因很简单:占据我们隐性认知的,是对未来的忧虑和思考。如果仅仅是做日志的话,反而会容易引导我们,激发对未完成任务的担忧和想象,从而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。
2)记录越详细越好,最好精确到一目了然的步骤。
举个例子:假如我明天有一个讲座要安排,我可能会这样写:
10:00 - 12:00 完成讲座大纲(约多少字、主要哪些内容、需要多详细,等等)
13:00 - 14:00 填充内容(几个案例、几个故事、几个知识点)
14:00 - 16:00 试讲录音(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)
16:00 - 17:00 反馈并调整
18:30 - 19:30 再次就PPT理一遍流程(留意试讲录音的注意点)
诸如此类。
这样一来,哪怕我第二天没法按照这么详细的流程操作,我也可以暗示自己:已将一切安排妥当,没有任何需要考虑的了。
3)有任何问题、想法、灵感,一并记下来,告诉自己「明天处理」,不要带着问题入睡。
简而言之,在这一步,你要做的是「清空大脑」,尽可能降低大脑的负载。这样,才能让自己完全放松,最大限度缩短入睡的潜伏期。
2. 用光线抑制大脑兴奋
我在 关于熬夜和早起,也许你一直都错了 中讲过:对睡眠影响最大的激素是褪黑素。而褪黑素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?
人体的视网膜及皮肤,会感知周围环境里的光线,将光信号传递给松果体,由松果体分泌褪黑素,调节我们的昼夜活动。
实验证实:再微弱的光线,也会对褪黑素的分泌造成影响。其中尤以蓝光为甚。
在自然环境中,白天时,色温高,冷光(即蓝光)比例大;日暮时,色温低,暖光比例大 —— 我们的身体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环境。
因此,我们在家里,也可以通过模仿这种环境,来抑制大脑的兴奋,告诉大脑「该睡觉了」。
具体来说,可以参考这几个建议:
1)入睡前 3 小时左右:关闭日光灯,打开卧室的暖光灯。在保证亮度的情况下,减少蓝光对大脑的刺激。
2)同步把电脑和手机调到低色温状态。iOS 可以打开「夜览」,Win 10 可以打开「夜间模式」,调至暖调。一开始可能很不习惯,但这个做法非常有效。
3)入睡前 2 小时左右,写今天的日志,为这一天做复盘。这一步不要留到太晚,避免越写越精神。
4)入睡前 1 小时左右,写下明天的待办事项,参考(1)中的步骤,尽可能清空大脑,不要留下堆积。
5)入睡前半小时左右,关闭电脑和手机。可以读一会书,以轻松休闲的为宜,不要选太复杂、太活泼的书,避免给大脑压力。
6)入睡时,关闭所有的灯,尽量处于完全黑暗的状态。除非你有开灯睡觉的习惯,否则,再微弱的光线都会造成影响。
时间可以自己设定,建议多尝试几次,找到最符合自己的节奏。
这是关于入睡的建议。那么,如何让自己能睡够充足时间呢?
1)一个眼罩是必须的,这是极其有效抵御光线的工具。
2)如果能定时打开窗帘、打开日光灯,那就更好了。这可以使你的身体提前被唤醒,避免醒来后出现困倦、晕眩的状态。
3)醒来后立刻起床,洗漱,拉伸,开窗,激活全身状态,千万不要再躺在床上。
这整套流程,是我目前在坚持和践行的方法。如果你也是一个夜型人,或者晚上难以入眠,不妨试试。
3. 找准自己的睡眠周期
打开任何一本讲睡眠的书,都会告诉你:练就规律作息,从固定起床时间开始。
为什么呢?原因很简单。我们知道,睡眠时长是最关键的,而睡眠时长受什么变量影响呢?一是入睡时间,二是起床时间。
这两个变量中,后者受到的限制更多 —— 工作、学习、社交、日光、家庭……诸如此类。
我们可以选择「早睡」或「晚睡」,却很难灵活改变每天起床的时间。
所以,如果你每天都睡不好,不妨试一试:先给自己设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,再往回倒推入睡时间。通过反复多次的试验、反馈,找到自己最适宜的睡眠时长。
不妨试试这样:
1)留出1-2周的时间,用来做睡眠测试。在这段时间里,尽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入睡,避免加班和高强度的工作。
2)设定一个你所希望的起床时间。在这1-2周里,每天都雷打不动地按这个点起床。周末也不例外。
3)以前一天入睡到当天入睡为一个周期,记录下这些信息:
我在几点钟的时候感觉到困意?
我入睡时大约是几点钟?(可能会有点误差)
这一天里我感觉如何?整体状态能打几分?
4)尝试微调每一天的入睡时间。最佳的状态是:调暗灯光、做完日志、写完待办事项后不久,自然感到困意,然后立刻关灯睡觉,上床后几分钟内即入睡。且第二天醒来后神清气爽,没有丝毫疲倦。这就是最理想的。
争取找到这种最佳状态,固定下来,尽量按照这个节奏长期、稳定作息,不要打破。
如果偶尔不得不推迟入睡,第二天也务必按时起床,可以利用中午补眠,或第二天提前几分钟入睡。
当然,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,可以延长试验时长,或进行多次试验,帮助自己接近最适宜的睡眠时间。
重点是,不要拖延,不要把白天的事情拿到晚上做。这样一来,只会不断地推迟入睡时间,打乱睡眠节奏。
4. 给自己一个动力
大多数时候,我们之所以硬撑着不想睡觉,很大程度上,是由于我们抗拒第二天的到来。
为什么会抗拒呢?因为我们知道:第二天仍然跟今天一样,没有任何不同,也没有任何值得期待的东西。我们对于这样的生活,一点都提不起兴趣。
我们不希望太快入睡,也许只因为潜意识里,在抗拒着再一次白白度过一天。
所以,不妨试一试:从动力入手,每一天,都为第二天安排一件微小的、有趣的、值得期待的事情,来强化我们「迎接第二天到来」的驱动力。
举几个我自己常用的方法:
写文章、做产品、构思方案,在最顺手的时候停下来,再结合(1)的方法,告诉自己:第二天起床了继续写。这样,就能带着充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入睡。
学一门技能,把它分解成许多个小任务,用这些任务来驱动自己,让自己每一天都看到切实的进步。不需要考虑这些技能的实用性,纯粹考虑兴趣即可。
在每一天日常的工作之外,安排一些不一样的、较少接触的任务,来丰富自己的体验,让自己带着好奇的期待的目光去审视、经历 —— 哪怕只是换一个简单的步骤,也能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。
……
简而言之,重视每一天的体验,为每一天创造一些小小的、新鲜的刺激,并坚持下去。让大脑从「不舍得结束这一天」,自然过渡到「期待第二天的来临」。
当然,也要注意一个度:不要设置过高的刺激,导致自己过于亢奋,久久难以入睡。
5. 培养极简主义的心态
在个这时代,每一天,都有无数的信息在冲刷着我们,争取跳进我们的视野,被我们所吸收。
但是,这其中,有多少信息是真正对你有价值的呢?有多少内容,是你想着「可能有用」「也许会用到」而暂存起来,就再也没有打开过?
如同我在 这套法则,治好你的信息焦虑 中所说的:我基本不看新闻,也不会「被动地」接收任何信息 —— 时间和注意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,不应该被未经筛选的信息占满。
如果有必要,我会借由自己的信息渠道,主动去获取资讯,把它们重组、整合,输出成有意义的产品。
所以,建立自己的信息筛选意识,十分重要:明确「我需要什么」,除此以外的东西,都是噪音,不要让它们占据你一分一毫注意力。
这就是极简主义:把欲望剥离和摒弃开来,只关注当下的状态和感知。
建立了这样的意识,你就不会再在深夜不断地刷手机 —— 你会意识到:这些瀑布流信息都是无价值的。它们只是从你脑海中一闪而过,存留下来的不到1%。你应该把时间用在主动搜索、主动学习、主动思考和整理上面。
试着去找到一件真正重要、愿意为之投入的事情,把精力投注进去。而不是被各种信息所引导,把思考的权利拱手让出。
让自己摆脱「信息焦虑」的桎梏,才能真正抵抗手机和电脑的侵袭。
另外,再给妈妈们一个小提醒:
每天睡眠 6 - 9 小时,仅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人。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,非常需要两个东西:一是充足的光照,二是更长时间的睡眠。
所以,建议各位妈妈,可以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,这有助于身体发育和性格培养,对眼球的发育也有显著作用,能够有效预防近视(是的,这可能又是一个很颠覆的研究成果,以后有机会讲)。
同时,尽量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睡眠环境。按照 NSF(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)的建议,孩童的睡眠时间应为:
刚出生 - 3个月:14 - 17 小时;
4 - 11 个月:12 - 15 小时;
1 - 2 岁:11 - 14 小时;
3 - 5 岁:10 - 13 小时;
6 - 13岁:9 - 11 小时;
14 - 17岁:8 - 10 小时。
最后,给大家布置一个小练习:
参考(4)的方法,给自己设定一个「迎接第二天到来」的动力。
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写在评论区里,跟大家分享。
祝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地「晚安」。: )
L先生说:
因为二周年的留言实在太多了……
所以,延迟到周四再发布哈
谢谢大家的热情 : )
THE END
- 晚 安 -